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6-01-04 点击数:

为了推动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我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及我院的实际情况,现制订我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取得计算机科与技术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经录取入学后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合格者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4. 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 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4年。特殊情况博士生经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原则上最长不超过6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901)一级学科下设七个学科方向:复杂网络及应用,藏文信息处理,无线网络与安全,计算智能及其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图论算法设计及其应用,无线电与智能系统。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鼓励、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博士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应取得18学分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如下: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学位课:5学分

1)政治理论课                         40课时         2学分

2)第一外国语                         60课时         3学分

2.专业学位课:6学分

1)应用数学理论与方法                 60课时         3学分

2)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60课时         3学分

3)算法分析与设计                     60课时         3学分

4)网络科学理论及应用                 60课时         3学分

5)组合矩阵论                         60课时         3学分

6)进化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60课时         3学分

7)高等网络                           60课时         3学分

8)机器翻译理论与方法                 60课时         3学分

9)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60课时         3学分

10)自然语言处理                      60课时         3学分

(11) 嵌入式微处理器技术                 60课时         3学分 

(二)选修课程(含研究方向课):34学分

1)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54课时         2学分

2)现代密码学                         54课时         2学分

3)智能系统                           54课时         2学分

4DSP技术                           54课时         2学分

5)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                 54课时         2学分

6)现代运筹学                         54课时         2学分

7)有限群导引                         54课时         2学分

8)随机图论与概率方法                 54课时         2学分

9)网络科学                           54课时         2学分

10)组合网络理论                      54课时         2学分

11)离散优化                          54课时         2学分

12)现代优化计算方法                  54课时         2学分

12)计算语言学                        54课时         2学分

14)模式识别                          54课时         2学分

15)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54课时         2学分

16)智能控制                          54课时         2学分

17)数据挖掘理论与系统                54课时         2学分

18)图谱理论                          54课时         2学分

19)非负矩阵组合论                    54课时         2学分

20)置换群与图结构                    54课时         2学分

21)藏语语法理论                      54课时         2学分

22)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       54课时         2学分

23)网络仿真                          54课时         2学分

24)信道编码                          54课时         2学分

25)论文选读                          54课           2学分

备注:根据博士生实际可选择一定数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

(三)开题报告:2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向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2学分。

(四)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符合规定记2个学分。

六、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七、科研训练与能力训练

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激励博士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次数的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达到要求记2个学分。

八、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主要从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查和评价。三项考查都合格者,通过中期考核;凡有一项不合格者,终止学习。博士生中期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开题。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4)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6)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获得2学分。

九、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一般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订完毕,经导师和院系领导审核通过,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实施。

十、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博士生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十分注重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二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阶段检查、组织预答辩、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

青海师范大学物电学院